在液相色谱分析中,识别异常峰是确保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步骤。以下是一些识别异常峰的方法:
峰形异常
拖尾峰:正常的色谱峰呈高斯分布,左右基本对称。如果峰的后端出现明显的拖尾现象,即峰的后半部分下降缓慢,形成较长的 “尾巴”,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。例如,硅胶表面存在的硅醇基等活性位点与分析物发生吸附作用,导致分析物在固定相中停留时间延长,就会出现拖尾峰。像在分析碱性化合物时,这种情况较为常见。
前伸峰(前沿峰):与拖尾峰相反,前伸峰是指峰的前端比较平缓,上升缓慢。这可能是因为进样量过大,超过了色谱柱的容量,使得样品在柱内的分配过程受到影响。例如,当使用较小内径的色谱柱,而进样体积相对较大时,容易出现前伸峰。
双峰或多峰:一个化合物理论上应该只出现一个峰,但如果出现双峰或多峰,情况就比较复杂。可能是样品本身的原因,如样品存在异构体,在色谱条件下被分离成两个或多个峰。也有可能是色谱柱性能下降,导致柱效降低,使原本单一的峰分裂。例如,色谱柱长时间使用后,固定相流失或柱内有杂质堵塞,会使样品的分离过程发生改变。
保留时间异常
保留时间漂移:在稳定的色谱条件下,分析物的保留时间应该相对固定。如果保留时间逐渐延长或缩短,称为保留时间漂移。这可能是由于流动相组成发生变化,如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比例改变、缓冲液的 pH 值变化等。例如,在反相色谱中,如果流动相中乙腈的比例逐渐降低,分析物的保留时间可能会延长。另外,色谱柱温度不稳定也会导致保留时间漂移,因为温度会影响分析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。
保留时间波动:与漂移不同,保留时间波动是指保留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无规律地变化。这可能是输液泵的流速不稳定造成的,比如泵头中有气泡或者单向阀出现故障,导致流动相的流速时快时慢,从而使分析物的保留时间出现波动。
峰高和峰面积异常
峰高或峰面积突然增大或减小:峰高和峰面积与样品的浓度直接相关。如果峰高或峰面积突然增大,可能是进样浓度突然升高,或者进样体积不准确(如进样针出现故障,导致进样量增多)。反之,如果峰高或峰面积突然减小,可能是样品浓度降低、进样量减少或者分析物在色谱柱上有严重的吸附或分解。例如,当分析一些不稳定的化合物时,在色谱柱内发生化学反应,可能会使峰面积减小。
峰高和峰面积比例异常:在分析混合样品时,各成分峰高或峰面积之间通常有一定的比例关系。如果这个比例关系发生变化,可能是样品组成发生改变,或者是色谱分离过程出现问题,导致各成分的响应发生变化。比如,在检测药物复方制剂时,不同药物成分的峰面积比例应相对稳定,如果比例异常,可能是制剂的配方改变或者色谱条件影响了某些成分的检测。
基线异常导致的峰异常
基线漂移:如果基线出现向上或向下的漂移,并且峰出现在漂移的基线上,会影响峰高和峰面积的准确测量。基线漂移可能是由于流动相污染,如含有杂质、微生物滋生等。例如,流动相中的缓冲盐溶液如果长时间放置,可能会滋生细菌,导致基线漂移。也可能是检测器的问题,如紫外检测器的灯能量不稳定等情况。
基线噪声:表现为基线上下波动,形成类似 “毛刺” 的形状。这会使小峰难以识别,也可能导致峰高和峰面积测量误差增大。基线噪声可能是由电气干扰、流动相脱气不完全(含有气泡)或者泵的脉冲等原因引起的。例如,在仪器附近有大型电机等设备运行时,可能会产生电磁干扰,导致基线噪声增大。